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国渔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,渔业成为国家战略产业。到“十二五”末,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700万吨,全国渔业产值达到11329亿元,养殖捕捞比例达到74:26,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95元,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9公斤,水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03亿美元,贸易顺差113.5亿美元,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%。
于康震指出,目前虽然水产品供给总量充足,但结构不合理,发展方式粗放,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可持续问题突出,实现渔业绿色发展、渔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。渔业基础设施薄弱,渔业安全生产隐患仍然存在,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,电毒炸鱼、涉渔“三无”船舶、“绝户网”屡禁不止。
于康震说,《规划》提出的水产品总产量6600万吨指标是一项预期性的指标,主要是体现减量增收的政策意图。水产捕捞产量将大幅度下降,减少量应在300万吨以上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农业部将大力推进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,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,压减近海捕捞强度,有效疏导近海过剩产能,同时积极推进内陆捕捞渔民退捕上岸,实现捕捞产量负增长。
与减少海淡水捕捞相反,水产品总产量构成中的养殖产量是稳中有升,体现了结构优化。一方面,通过控制近海养殖规模,拓展外海养殖空间,合理确定湖泊、水库养殖规模,稳定池塘养殖,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,保持水产养殖总体稳定,并通过优化水产品供给结构,保障水产品的有效供给;另一方面,通过挖掘潜力,推动稻田、盐碱地和冷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,提升渔业后发地区生产和供应水平。
于康震表示,关于国内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的问题,农业部进行了专题研究,拟通过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理管理制度和健全完善海洋渔船“双控”制度,实现这一减量目标。(林巧婷)(中国食品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