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现象来势汹汹,容易受之影响的农业领域如何招架?联合国粮农组织17日发布一份名为《2016年粮食及农业状况》的报告指出,气候变化正在威胁粮食安全,它不仅能导致耕种无法收获,也造成了粮食价格的波动。该报告呼吁,农业必须努力克服气候变化的影响,帮助小农经济和粮食系统可持续发展。
事实上,全球气候变化的演讲程度已经超出很多人的想象。气候在变化,农业和粮食生产形势,也在变化。
若从长周期来看,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大,对粮食生产的规划布局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应对、水资源的利用、病虫害防治、有针对性的科技研发等方面都会产生诸多影响。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马文森近日判断,全球粮食产量可能已经在减少,到2050年,全球粮食产量将减少10%~25%,或者更多。
那么,中国呢?翻看相关资料,不难发现,诸如“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”的论述比比皆是。“灾害种类多、强度大、频率高”的字眼不计其数。尽管有诸多事实和资料佐证,还是有一些专家持有不同观点。例如,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就曾表示,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,如果不考虑其他国家所受的影响,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影响会被高估。
的确,农业生产是典型的自然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,最终的影响评价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考虑,因为相同的自然变化过程会在不同经济水平的社会产生不同结果。但数据证明,中国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。1951~2012年间,全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1.38℃,平均每10年升高0.23℃,几乎是同期全球的两倍。并且,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我国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仍较落后,面临日益增大的人口压力,在全球各项人为变化中所受的冲击较之发达国家来得更为强烈。
退一步讲,考虑不同的国家及地区和不同的适应情况,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综合效应的确差异甚大。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,它们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所采取的适应和减灾对策不同,产量减少和生产成本增加的幅度也各不相同。但是根据IPPC(国际植物保护公约)极具权威性的模型研究预测表明,发展中国家将要为全球气候变化付出相当大的代价,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有可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获得好处。
由此不难推断,我国农业领域所受到的影响只会更重,而不可能被高估。借用诸多农业专家的观点,如果我国不采取适当措施,未来气温将继续升高2℃或更高,已经持续多年的华北地区干旱问题在未来10年仍不会有缓解迹象,南方雨量丰沛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也日益凸现。到21世纪末,会导致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主要作物产量减少,而我国预估的粮食需求到2050年则每年将增加10%以上。
那么,回归到一开始的问题——如果我国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会更轻反而会更加严重,那么究竟如何“招架”?多措并举,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上策。调整农业结构,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,改进作物、品种布局,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、抗涝、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,采用防灾抗灾、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;发展生物技术,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、家畜新品种,加强光合作用、生物固氮、生物技术、设施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;改善农业基础设施,提高农业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等措施都必须有所作为。
做最坏的打算,做最好的准备。既然我国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只会越来越重,那么更应该未雨绸缪。换言之,要想在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争取最小的损失,赢得最大的机会,必须加强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,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减灾措施。如此,方能防患于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