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型农民争当排头兵
“手头有技术,致富有奔头”,这是临澧县刻木山乡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深切感受。
先进技术从哪来?该乡给出的招术是:以远程教育、集中培训、参观学习、微信传授,田间课堂为载体;拜科技报刊、农业专家为老师;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,向农民灌输现代农业种植技术,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防治、牧畜养殖等专业知识,让农民用科技钥匙,打开致富大门。双凤村种粮大户胡忠思,利用到江苏、山东学会的农机使用技术,购置了旋耕机、收割机等16台农机具,跨村流转了1100亩水田。如今,该乡从耕田、播种、育秧、治虫到收割、烘干、出售全部实现自动化。胡忠思高兴地说:“只要技术到了家,就能抱回金娃娃,你瞧,咱这几年,年年进账三四十万元。我算是铁了心,守候田地一辈子。”
该乡青龙村属官亭水库水淹区,山多田少。农民早就有种果的习惯。可品质差,产量低,卖不出好价。为了寻求出路,村党支部邀请省、市、县农业专家,现场把脉处方。600多名果农按专家指点,实行四改:即改浅挖为深挖,保持土壤水粉??提高坐果率;改伞形修剪为自然开心形修剪,去除中间枝、打开天窗、通气透光;改零星栽培为连片经营,以便统防统治统销;改劣质品质为名特优水果,增强市场占据能力。去年,四改出成果,全村265万公斤纽荷尔脐橙刚成熟,便被北京、江西等地客商抢购一空,收入突破千万元。青龙村——这个省级贫困村,实现整体脱贫,并提前一年达到美丽乡村创建标准。
创业型农民筑巢把凤引
为鼓励创业,临澧县刻木山乡出台了六个优先的政策:对创业者在用地、用水、用电上优先解决;对招商引资前来办厂的,优先办理相关手续,主动协调多方关系,帮助解决有关难题;交通不便的,优先拓宽硬化;对所需专业人员,优先开展免费技能培训;对返乡农民工回乡办厂,优先提供资金支持;对一专多能的,优先搭建创业平台。
这些创新激励机制犹如一支兴奋剂,使创业者眉毛尖上来了劲。很快,全乡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办起了400多家农村经济实体和29家大型企业,1.2万村民农忙下地干活,农闲进厂上班,田间工厂双丰收。俄井村罗庆元夫妇,引来外地老板办起了几百头的大型养猪厂,不仅使“八戒”住上了舒适的空调房,自己也从中获取了一笔丰厚的回报,夫妻俩脸上笑开了花。
输出型农民反哺新农村
近年来,临澧县刻木山乡为民服务中心根据劳务市场用工要求,分期分批开展订单式培训,使一批批怀揣一技之长的农民派上了用武之地。据了解,目前,全乡3500多输出型劳动力,以其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拼搏精神,在市场大潮中稳打硬拼,他们将赚来的钱拿出一部分反哺家乡,用于开垦荒山、修建机耕道、安装路灯……建设美丽乡村。
桃树村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刘云霞,听说哥哥承包村里200亩荒山营造经济林,毫不犹豫一次性投入300多万元。使荒山多种花卉、苗木争奇斗艳,吸引了不少客户纷纷前来选购。(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)